
易甲兵和易度父子介绍传统制酱技艺。(本报记者 李新辉 摄)
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陈俊杰
“寻找供销记忆 传承供销精神”系列报道①
编者按
认真回顾走过的路,不能忘记来时的路,继续走好前行的路。为进一步弘扬“扁担精神”和“背篓精神”,市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市供销系统启动了“寻找供销记忆”主题活动。本报特推出“寻找供销记忆 传承供销精神”系列报道,以“讲好供销故事、传播供销声音”为主线,积极挖掘好“老职工、老物件、老照片、老故事、老建筑”背后的精彩故事,敬请关注。
巍巍昭山,繁华集市,作为“潇湘八景”之一的“山市晴岚”,是历代文人极力传颂推荐的胜地。
“山市晴岚”中的“山”所指的便是昭山,而“市”便是指的易家湾集镇。
青山依旧在,“山市晴岚”里的集市却早已褪去繁华,只能循着狭长的街道去寻找历史的记忆。
2023年9月11日,在岳塘区昭山镇易家湾直街,我们找到了原昭山供销社系统下的湘潭市昭山制酱厂,虽历经60年风雨,仍有浓郁的酱香飘往老街。
“易家湾镇的主街叫直街,直通湘江码头,以前铺的都是麻石路。”今年80岁的易甲兵说,自己16岁到昭山制酱厂当学徒,从事酱油制作整整44年,退休也一直住在直街。
易甲兵介绍,昭山制酱厂创办于1963年,这里以前还有钱庄、五金厂、粉末冶金厂、水运处,林林总总加起来有40多个单位,铺面林立,极尽繁华。
“每年过完正月十五,我们就要开始忙碌了,要赶在端午节前把酱坯制作好。”易甲兵说,制酱时间长达7个月,要晒满180天,到中秋节时便有了酱油。
在计划经济时代,昭山制酱厂有350公斤的大酱缸100口,年产酱油7万公斤,其生产的酱油、酱菜等产品则主要供应长沙和株洲,“昭山牌”酱油也曾获得省优产品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昭山制酱厂改制。2006年,易甲兵舍不得这个老厂,也舍不得老街,筹资买下了老厂房,并将制酱手艺传给了儿子易度。
如今51岁的易度,将老父亲的手艺完全继承下来,所以昭山制酱厂仍能飘出酱香味。
疫情过后,今年易度制作了7大缸酱坯,目前正在二楼屋顶晾晒发酵。在二楼平台,我们看到酱缸整齐地摆放着。揭开一个酱缸的盖子,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。易度介绍,这黑乎乎的糊状物就是制作酱油的酱坯。
说起传统的制酱技艺,易度开始滔滔不绝:“浸籽、蒸煮、拦抖、发酵、踩缸、晒坯、取油、杀菌、调制等工序必须一道不少地规范操作,每道工序还要求技术到位,发酵和调制技术是保证高品质酱油的关键。”
因为不添加任何添加剂,采用纯手工古法制酱,昭山制酱厂的酱油酱香浓郁,至今仍拥有不少粉丝。
“不少老顾客还是会来购买豆瓣酱和酱油,他们喜欢的就是这个老味道。”易甲兵说,易家湾直街的生活让他难以忘怀,因为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。至今,易甲兵仍保存了不少“昭山牌”酱油的商品标签,翻阅这些资料时,他似乎又看到了昔日制酱厂忙碌的画面……
如今,大多数居民已搬离这条老街,除了制酱厂,老街上的其它店铺和作坊,基本已经寻不到踪影。老街上,一眼看得到的人也就七八个,老居民们围拢在一起,聊着往事。街面上的房屋也多已破败,但看起来却依然很美。
责编:周冠成
来源:湘潭日报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法华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山市晴岚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乔:返乡青年 逐梦“绿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“小巨人”
岳塘区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”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“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”活动启动
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“世外桃源”
我爱湘潭我的家|岳塘区:欢天喜地闹元宵
下载APP
分享到